文|幸福娃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
庄子所言:“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。”
我们寻常人用心,多半掺杂私意,如同镜上蒙尘,照物自然失真。
而至人之心,清净如镜,物来则照,物去不留,不迎不拒,应而不藏,所以能胜物而不伤。
我们平日里,何尝不是被外物所累?别人说一句好话,便沾沾自喜;听一句批评,就郁郁寡欢。外界稍有风吹草动,内心便波澜起伏。
这般心境,恰如一面沾满灰尘的镜子,照见什么都是扭曲的,自然看不真切。
人心本如止水,原是明明朗朗的,映着天光云影,自有一番境界。但世人偏要在这水上撩拨,激起无数涟漪,反而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。
我们总是执着于过去,焦虑于未来,唯独安住不了当下。过去的伤痕,未来的忧虑,像层层迷雾笼罩在心镜之上,使我们失去了清晰照见现实的能力。
记得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”洗去心镜上的尘埃,使其光明澄澈,无瑕无疵,这才能照见万物的本真。
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如镜,正因为有太多的“我执”。我的利益,我的情感,我的立场,我的期待......
这些“我”字当头的东西,就像一道道污渍,玷污了心镜的明净。
与人相处,我们常常带着预期和目的。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,期待关系按自己设想发展。一旦事实与预期不符,便生烦恼。
这何尝不是一种“迎”?希望事情如自己所愿,害怕不如意的事发生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“将”?有迎有将,心境自然蒙尘。
若能心如明镜,只是如实映照当下,不增不减,不拒不迎,那么无论遇到什么人、什么事,都能坦然应对。
别人赞美,镜子不会沾沾自喜;别人诽谤,镜子也不会愤愤不平。照见了,过去了,不留痕迹。
这样才能真正地“胜物而不伤”——超越外物的束缚,而不被其所伤害。
生活中,我们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,碰到不好处的人。若每每为此扰动内心,便是自己找罪受了。
譬如有人对你恶语相向,你若接下了这恶语,放在心上反复思量,便是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重温那份不快。这何异于自己伤害自己?
倘若心能如镜,恶语来了,照见了,知道这是恶语,但不接不住,由它过去,那么伤害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这不是麻木不仁,而是更高层次的清醒和智慧。镜子里照见污物,镜子本身并不会被污染,这才是真正的“不伤”。
现代人讲情绪管理,其实最高明的情绪管理,莫过于修炼一颗如镜的心。
情绪起来时,不压抑,不抗拒,只是觉察它,看着它来,看着它去。
如天空容纳乌云,却不被乌云所染;如大海接纳百川,却不失自己的湛蓝。
这种境界看似高远,实则就在日常用心之间。与人交谈时,全然倾听,不加评判;处事时,就事论事,不掺杂质;独处时,安住当下,不念过往,不惧将来。
渐渐地将心上的尘埃拂去,恢复它本来的明净。
修炼心如明镜,不是要变得冷漠无情,而是为了更真切地体验生活,更深刻地理解人性,更自在地经历人生百态。
镜子正因为清明,所以能准确地反映万物;心正因为无执,所以能包容一切而又不受束缚。
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若心随境转,则时时皆苦;若境随心转,则处处自在。
我们无法控制外境,但可以修炼自心。当心能如明镜般澄澈,那么无论照见什么,都是明明了了,坦坦然然。
如此活着,或许才能真尝到生命的真味,见到生活的本真。
不迎不将,应而不藏,胜物而不伤——这不仅是至人的境界,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心灵自由。
世间万般纷扰,皆由心造。心若镜明,则万物自有其位,各得其所。
你我何不试着拭去心镜上的尘埃,还它个明明朗朗,照见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?
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